当前位置:

OB电竞·(中国)电子竞技
“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

2021/01/25

浏览次数:

56781

 

      2020年,OB电竞·(中国)电子竞技(以下简称“中心”)以“重三抓、强三防”为工作主题,以新冠疫情防控和日常疾病防控工作相结合,加强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全力做好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2020年也是中心“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心扎实做好各项评估和规划工作。2020年及“十三五”规划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十三五”规划总结

一、疾病防控工作再创佳绩

   (一)传染病防控总体平稳

  1.抓好重点传染病监测

  一是建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鼠疫监测体系。组织和指导2个国家级固定监测点和4个现疫流动监测点,以及13个县(市)检索监测点开展鼠疫监测和调查工作。

  二是持续强化流感监测。每年职业暴露人群标本和外环境采集完成率均为100%,全省30家流感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采样量从2015年的22528份上升至2019年31940份,国家流感监测综合评估得分逐年上升,监测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及常态化防控。及时监测收集的个案信息、预警信息、流调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指导密接管理工作,控制潜在传染源。强化人群与环境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研判、实验室检测、舆情监测与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应急演练和疫苗接种。在国内率先提出密接管控需提前到病例出现症状前3天,率先开展粪便核酸阳性筛查,率先组织健康人群血清抗体专项调查,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和预期,密接追踪率99.69%,防控工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可。

  2.做好免疫规划管理

  一是加强疫苗管理。2016年率先在全国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挂网采购二类疫苗,制定《四川省疫苗管理制度实施细则》《疫苗全程管理风险防控工作方案》,规范非免疫规划疫苗阳光采购流程。

  二是加强疾病监测。开展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疫苗查漏补种及补充免疫工作,有序应对凉山州雷波县Ⅱ型VDPV和青川县篡改儿童疫苗接种证事件。截至2020年,四川省已连续1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连续27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本地病例报告。2020年全省麻疹、流脑、乙脑报告发病率均达到历史最低发病水平。

  三是加强接种管理。持续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省5088个预防接种门诊覆盖了21个市(州),其中达到A级的接种门诊占32.14%。不断完善免疫规划服务网络,四川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共创建免疫规划示范区47个,我省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保持在98%以上。

  (二)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

  1.艾滋病防控

  一是完善全省艾滋病监测体系和网络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在全省增设了21个50岁及以上男性高危人群监测哨点,哨点总量达170个,覆盖暗娼、吸毒者、MSM等12类人群;在全国创新性地开展全覆盖的艾滋病相关检测实验室建设、CD4细胞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质量控制,全省质控考核艾滋病网络实验室数从2015年的660个增加至2019年727个。

  二是强化防治技术支持和加大检测发现力度。推广“一站式”服务,通过“院士携手防艾大使校园行”等活动,强化对重点人群及易感人群的健康宣传与干预,2019年全省艾滋病宣传教育作品数居全国第一,全省美沙酮门诊HIV新发感染率已近乎零水平。积极组织各地申报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获批项目数均居全国第一。

  三是指导凉山州做好艾防攻坚工作。依托中心技术攻坚团队,通过加大监测检测、推进宣传教育、优化干预策略、开展技术帮扶,着力提升随访管理质量和网底艾防工作能力。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全省艾滋病核心指标显著提升。全省艾滋病检测发现率由2015年的64.2%增加到2019年的81.3%,列全国第四、西部第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由2015年的54.81%上升至2019年的93.3%,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抗病毒治疗成功率由2015年的82.90%稳步上升至2019年的93.4%。2019年全国疾控系统综合考评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心名列第一。

  四是推广彝区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凉山创新性构建“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支撑体系并全省推广,完成第三轮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终期评估和第四轮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19-2022年)申报。

  2.结核病防控

  一是以四川省结核病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助推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学校结核病防控,推广结核病新诊断技术,强化结核病患者发现报告、诊断治疗和随访服务等全环节管理。截至2019年底,21个市(州)耐多药结核病诊疗工作全覆盖,四川省可随访的HIV/AIDS双重感染患者接受结核病检查率为90.11%。2015-2019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至60.35/10万,年均递降率为3%。

  二是围绕全省结核病防治质量管理提升新型服务体系能力。指导各级结核病实验室开展质量控制,组织参加药敏试验熟练度测试和分子诊断能力验证工作,在18个县(区)开展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住院治疗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设立耐多药肺结核定点医疗机构的市(州)比例达100%,将结核病门诊诊治移交至定点医疗机构的县(区)比例达93%。

  三是以综合防治示范区为抓手推动防治新策略全面实施。在重点地区开展“一对一”联系指导,创建第三轮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18年在自贡实施全国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打造“一核两驱六强化”的防控模式,2020年制定我省防治服务试点工作评估方案并在30个示范县推广经验。   

  3.重点寄生虫病防控

  一是全面推进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我省提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的理念,先后制定系列方案,抓住疫情监测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环节和危险因素并采取防控措施,在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在蒲江县等8个山丘型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了“一体化城乡统筹”、“系统化生态治理”、“集约化生态农业”、“科学化血防管理与教育”及“生态化民族循环型经济”等生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实现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并通过在全省推广,巩固全省传播阻断效果,也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了新路径。截至2019年底,全省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通过考核评估达到消除国家标准,654个流行乡(镇)中72.02%达到消除标准,全省连续13年无当地感染的急感病例。

  二是持续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自2015年底启动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下,石渠县达到基本控制的目标,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石渠县综合防治试点总结出“两抓四管六结合”的模式,并在全省和全国推广。在道孚县等5县建立国家级包虫病综合干预区,在病人查治、健康教育、儿童包虫病防治、环境改善、传染源防制等方面,探索新策略、新措施、新模式,并逐步推广。四川省35个流行县全部纳入国家级监测点,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完善了包虫病监测体系。截至2019年,全省85.7%流行县人群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94.3%流行县家犬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达到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目标。

  三是以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为核心推进消除疟疾工作。严格执行消除疟疾“1—3—7”工作要求,工作模式从“群防群治”转变为“定点清除”。实行疫情月报制度,设立消除后监测点和媒介调查点,强化监测预警。及时调查和处置境外输入性病例956例,无输入性疟疾继发传播。2017年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全部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9年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

  4.地方病防控

  一是完善地方病监测体系。2019年实现了从流动及固定点监测转变到县乡村监测全覆盖。在“十三五”期间,碘缺乏病和饮茶型地氟病监测实现县级全覆盖,克山病监测实现乡级全覆盖,大骨节病、燃煤型氟中毒和饮水型氟(砷)中毒监测实现村级全覆盖。

  二是开展防控探索与评价。推进饮水型氟中毒超标地区改水工程评估及消除达标后巩固评价,在全省藏区试点免费发放低氟砖茶工作及防治模式探索。开展《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修订现场调查,科学评价碘缺乏病防控状况。

  三是推动防治成果巩固。截至2020年,我省地方病防治达到消除或控制。全省183个县全部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32个大骨节病病区县均保持消除大骨节病状态、55个克山病病区县全部达到消除标准、23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全部达到消除或控制、6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达到控制、8个跁子病病区县均保持消除状态。

  (三)慢病防控业务不断拓展

  1.慢病综合监测体系逐步健全

  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等丰富完善,2018年四川省死因监测工作和肿瘤随访登记覆盖全省,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县区覆盖率为44%,可获得重点慢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2019年4月启动的慢阻肺监测项目全省评级均在90%以上;伤害监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有序开展。

  2.慢病综合防控体系日趋完善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西部领先,省级示范区从34个增长到5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示范区覆盖率为28%。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率100%,新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131个(累计3905个),新开展快乐10分钟学校28所(累计128所)。全省共创建无烟环境(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之外)305个(累计3878个)并通过验收授牌。2019年底人均预期寿命从“十二五”末的76.38岁提高到77.34岁,过早死亡率由“十二五”末324.73/10万逐年下降至285.27/10万,均提前达到规划目标。

  3.慢病各项目工作顺利扩展

  全省11个项目县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初筛完成率105.77%;8个县区开展心血管病高危筛查干预,初筛完成率100.68%;10个县区开展癫痫防治项目,覆盖359个乡镇619.84万人,建立12个癫痫门诊,随访管理任务完成率100%;开展口腔窝沟封闭项目的县区累计覆盖率达45.34%;局部用氟项目县区累计覆盖率达16.94%。

  (四)健康促进与教育不断深化

  1.项目监测如期完成

  2016-2019年全省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共开展64775次健康教育活动,完成中财补助居民健康素养、烟草流行、中医素养项目监测工作任务,全省健康素养水平从2016年的11.73%上升至2019年19.40%,均高于同期我国居民平均健康素养水平。创办戒烟门诊18个,持续推进《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出台。四川省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从2016年26.7%下降到2019年的26.2%,重点疾病目标人群行为干预指数≥0.7,全省共16个县区完成健康促进县(区)项目建设。

  2.科普宣传有效开展

  十三五期间,中心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各专业处所间强化沟通协作,结合健康四川行动、健康扶贫、健康巡讲、健康走基层等各类任务开展科普宣传,制作各种平面和视频健康传播材料,并在全省各级各类机构推广。同时,中心紧跟时代需求,积极打造多平台、多形式的宣传矩阵。一是积极建立新媒体平台,中心目前已建立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政务号、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浪微博、抖音等5种新媒体平台,定时发布各类科普信息;二是强化媒体沟通合作,中心目前与30余家主流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机构对中心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多平台的科普宣传,为我省的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二、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一)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

  1.开展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四川省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覆盖面已从2015年1个监测城市3个监测点扩大到2019年4个监测城市7个监测点,建立四川省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网络,初步构建我省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特征数据库。2019年完成四川省首份四川盆地部分区域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报告,首次探索了四川省特征空气污染物人群健康效应。

  2.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

  我省持续在52个涉农县(市、区)进行环境卫生监测,2019年起通过每年轮换部分监测县的方式逐步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

  3.开展城乡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

  巩固我省城市饮用水监测在183个县(市、区)全覆盖的成果,农村饮用水监测自2016年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城乡饮用水每年检测水样数达2万以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体系。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分别从2016年的59.91%、82.24%上升至2019年的65.69%、91.25%。

  4.开展学校卫生监测

  监测工作由2015年12个市(州)扩大到2019年21个市(州),实现四川省学校卫生监测市(州)全覆盖,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形成。截止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身高、体重、视力不良(近视)、超重肥胖等指标在内的四川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常见病流行特征数据库。同时,探索开展四川省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和脊柱弯曲异常三大常见病健康干预工作。2019年在3个市(州)进行首批试点,2020年扩大到全省21个市(州)。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

  1.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扩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覆盖21个市(州)和11个重点监测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全省183个县(区),监测医院从2016年376家增加到2020年696家。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病因学鉴定实验室,省级设备配置率与可开展率均提高到100%,每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任务量完成率均超过100%。创建14家“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示范单位”,设立5家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中心”。

  2.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宣贯

  完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检验》等17个国家标准修订,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苦荞食品》和2项食品微生物团体标准制定。制定并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麦冬须根》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松茸及其制品》,完成相关标准的跟踪评价。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3.稳步推进营养调查与监测工作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国民营养计划和食物成分监测工作有序实施。开展中国居民营养监测和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工作,完成四川省2010-2013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对地方特色食品和典型成品菜肴等5大类共计212种食物样品进行采样、制备和营养成分分析。

  (三)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

  1.加强全省职业病防治监测

  强化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医用辐射工作场所和放射诊疗设备性能监测,完成162个工作场所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重点职业病监测市州覆盖率和职业病报告率均达到100%。2019年,全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率达98.89%,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3.70%。

  2.开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控制

  启动全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比工作,开展γ能谱、总放、个人剂量实验室比对和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完成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

  3.创建职业健康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形成“企业负责、政府监督、行业自律、职工参与”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和“源头治理、工程个体防护、现场管理”的三级企业防控模式。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病报告意识增强,全省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新发尘肺病例减少。

  三、核心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一)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1.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监测工作

  充分利用全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开展监测工作,加强全省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2019年,全省传染病诊疗机构网络报告覆盖率为93.33%,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8%以上,预警信号及时响应率由2015年的96.08%提高到2019年97.97%。

  2.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

  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周报、月报、专题分析等工作机制,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巩固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值的成果。2016-2020年,我省传染病监测率达100%,共完成各病种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报告250余篇。连年撰写了《四川省人群健康状况白皮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知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1.完善应急工作预案

  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增加寨卡病毒病、MERS、洪涝灾害、环境因素事件等专项预案。收集汇编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技术方案104个,发布87个疫情防控文件和技术指南,制作两版工作手册。完成“中国西部地区减轻灾害风险示范区建设项目”基线调查等13项工作,具有良好的推广示范价值。

  2.优化卫生应急队伍

  应急队伍不断扩充,建立中心环境因素事件应急队伍,参建国家(四川省)紧急医学救援队,华西EMT,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建设。目前,我省已经构建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全省组建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1210支,队员13941人。

  3.加大培训演练力度

  开展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应急培训演练,参加2016年川渝黔联合应急演练,举办2019年长江中上游五省(市)卫生应急联合演练,开展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和队伍野外拉练、全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并参加全国卫生应急技能竞赛决赛,推进香港赛马会-四川省卫生应急培训项目。

  4.应急工作成效突出

  2015-2019年,累计派出101批次,422人次应急队员指导并参与全省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累计58起,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均≥0.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0.85。积极参与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有效应对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及省内多起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成功处置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各类传染病疫情,圆满完成了尼泊尔地震、西非埃博拉、以及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新冠疫情防控等国际救援任务。

  (三)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完善

  1.开展新方法新技术

  开展新项目检测或建立新方法71项,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A类项目能力实际开展率大于90%。建立植物性毒素、动物性毒素和微生物致病菌产毒毒素等多种毒物检测方法,尝试通过动物建模开展毒素代谢追踪研究。为探索健康危害因素、卫生行政决策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做好了技术支撑。2015年在全国率先从蚊虫中分离和鉴定出Cat que病毒,2016年发现HIV新重组毒株——CRF_85BC国际标准株。

  2.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

  2017年中心二期实验楼建成投用。卫生监测检验暨包虫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并将于2021年整体投用,2020年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基础建设已完工,关键设备已安装到位,顺利通过科技部建设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开始试运行。积极推进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建设项目。

  新获“国家食源性疾病病因学鉴定实验室(西南区域)”“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四川省中心实验室”“国家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实验室”三个区域中心实验室,新建“四川省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实验室监测网络和“四川省手足口病监测实验室网络”,获批省医学重点实验室——中毒理化检测实验室。通过“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口岸疫病疫情监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动态评审。

  2020年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经通过科技部建设审查,基础建设已完工,关键设备已安装到位。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并于9月1日开始了试运行。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取得各项资质后正式投用。

  3.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

  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201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第五版体系文件。中心新增“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资质,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21项。截至2020年,中心通过实验室认可的能力范围达1097个参数/项目,覆盖25个专业领域。

  (四)科技工作能力取得突破

  1.创新科研工作机制

  建立院士工作点,组建艾滋病攻坚、病原微生物监测与识别技术、气象敏感性疾病研究、慢性病防治研究4个科研攻关技术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推进科研创新。启动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序推进并完成4期四川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培训任务。

  2.拓宽科研工作路径

  开展疫苗临床研究中心各项目工作,持续推进放射防护、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3个医学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评估,推动地方标准制定。现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医学重点学科4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3个。

  3.收获科研工作成果

  “十三五”期间中心获得科研课题97项,目前在研课题63项。其中,自主课题29项(国家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10项,市厅级17项),合作课题34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共12项,其中省部级8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52篇,年均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收录65篇,年均13篇。

  (五)基层指导能力不断深化

  1.全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组织专家编印《基本公卫项目业务指导工作手册》,规范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及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重点行业全面建立社会卫生员制度,推动疫情防控措施和健康理念落实到社会、单位、家庭和每个公民,先后培训流调人员、检验人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等62.7万人次。

  2.切实履行疾控机构等级评审职责

  以评促建,持续开展疾控机构等级评审。新评定三级甲等疾控机构6家、三级乙等疾控机构16家和二级甲等疾控机构70家,共190个受评机构在财政投入和能力建设方面从中受益。完成中心等级复评审。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技术指导

  2018年组建爱国卫生技术指导办公室,协助完成《四川省爱国卫生咨询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及四川省卫生城镇相关技术标准修订,扩充省本级爱国卫生专家队伍,协助开展卫生城镇评审及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试点的技术指导工作。“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创国家卫生城市(2018-2020周期共14个)、国家卫生乡镇/县城(2017-2019周期共257个)数量均创超历史水平。

四、疾控事业发展保障有力

  (一)党建工作全面加强

  1.做好思想保障

  一是狠抓理论学习。多维度开展学习宣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考勤请假及补学制度,中心组学习参学率由60%上升到85%以上。

  二是强化班子建设。修订中心《党委会议事规则》,印发中心《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利器。

  三是开展系列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启动爱岗敬业三年行动暨作风整顿活动,形成“2+26”系列调研成果。“以案促改”“学习提能”“爱岗敬业”三项工作有机融合,受到省委第十二巡回指导组、委党组和委第六巡回指导组的充分肯定。

  四是强化关心关爱。修建职工食堂和健身活动场所,组织筹集爱心互助资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资金和龙泉山“包山头”植树履责资金。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党员、生病住院职工500余人次。

  2.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夯实基层党组织。新冠疫情处置期间,中心25个支部390名党员坚决响应“战疫到底”号召,成立5支党员青年突击队、4个临时党支部战斗在国内外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构建了中心“一盘棋”的大格局。中心5个集体和13名个人受到上级表彰,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表彰。

  二是统筹抓好党建业务。以“四好一强”班子创建推进班子建设,以“五好党支部”考评推进支部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分年度制定党建工作台账和重点工作推进表,出台支部书记主体责任清单和基本任务清单,建立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的联系指导工作制,近3年在职党支部书记现场党建述职考核工作总体评价较好以上占97.86%。

  三是深入推进帮扶工作。2015年至今,共选派5名党员干部长期派驻阿坝州壤塘县壤古村和热不卡村,落实健康扶贫和民生帮扶等,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助推壤塘县顺利脱贫摘帽。

  (二)纪律作风持续改善

  1.廉政建设层层压实

  坚决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中心党委主体责任和各处所负责人“一岗双责”,健全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责任机制,深入推行“月行集中学,年开大讲堂”学习模式,实行“2+2”责任制管理要求,做实做细纪检监察责任清单,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牢筑理想信念“高线”,坚守纪律规矩“底线”。

  2.监督体系不断完善

  严格履行“三为主一报告”工作机制,权力监督不断加码,干部人事监管不断加强,经济监督公开公平,内部审计注重实效。加强对中心重大经济活动再监督,针对248个风险点实时动态管理,加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运用结果。

  3.正风肃纪驰而不息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执纪职能,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规范办班办会行为。聚焦“四风”问题隐形变异,重视“节日病”治理;聚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庸懒散浮拖”治理;聚焦“安提可”案件,积极推进“以案促改”。

  (三)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十三五”期间共计招聘工作人员11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79人,占比71%。中心人员总量保持稳定,年龄学历结构得以优化。

  2.增强人才培养力度

  推行“人才+项目”“人才+课题培养模式”,推荐国家/省/厅级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9人次,入选27人次,新增国家卫生计生突贡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1人。

  3.选好用好干部人才

  先后开展了2次中层干部调整选拔工作,共计调整中层干部32人,选拔中层干部43人。调整后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5岁,比调整前下降4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47%,比调整前提高16%,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从2016年的85.87%上升到2019年95.93%。

  4.提高队伍待遇水平

  积极争取政策,提高职工福利待遇。通过多次努力,从2020年起,中心绩效工资水平由人均5.47万元(含专项绩效奖励1.2万元),增长至6.9万元(含专项绩效奖励1.2万元)。此外再予核定增加1.2万元自行调剂激励空间,纳入绩效工资总额管理。

  (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1.信息化建设基础得到保障

  省、市疾控机构均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配置网络、安全设备等硬件基础设施,省市两级协同自动化办公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得到加强,门户网站管理规范。四川省疾控中心正式启用新的数据中心和办公系统,全省正式启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2.省疾控中心信息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省疾控中心已完成B级规范机房建设,并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评测;完成省级虚拟专网(VPN)和数字证书(CA)平台部署,全部医疗机构均通过CA和VPN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进行访问。

  2017年实现了省级与各市(州)疾控中心专网连接, 初步建立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同时,全省疾控信息平台开始与省人口与健康信息平台进行对接测试,定期推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数据。

  (五)制度建设有效推进

  1.持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十三五”期间,中心以“机制”强化保障,把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作为增强决策能力、提升运行效率和改进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5年来,中心制定和完善包括人事、财务、科研、党务等8大类100余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大力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提升法治意识和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能力。发挥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的议事规则,完成中心内部议事机构调整,完善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的实施意见,做到“三重一大”事项都要在党委会或主任办公会等集体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决定,日常事务由分管领导决定,领导决策力、中层担当力、职工执行力得以加强。

  (六)经费保障持续有力

  1.做好经费预算管理

  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编制、执行和考核。2016年中心调整服务费收费标准,2017年国家取消三项收费,2019年修订支出费用报销管理办法,中心的预算执行率逐步提高。

  2.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恪守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物资采购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二期实验楼和综合楼建成投用,仪器设备合理配备和逐步增长,截止目前,新增实验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等117台(套),共计1576.88万元,设备仪器价值达13749万元。

  (七)文化建设大力推动

  1.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开放职工文化健身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全省疾控系统文体比赛和中心内部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迎春文艺汇演、篮球比赛、演讲比赛、微党课比赛等形式,为凝聚全省疾控精神,展示疾控形象,弘扬疾控正能量起到积极作用。

  2.文化价值理念初步形成

  探索疾控文化的内涵,提炼疾控职业精神。组织中心文化价值理念有奖征集,收集作品167条并评选出6个奖项,结合抗疫宣传推出“抗击疫情 我们在行动”报道23期,“四川疾控党建”稿件17期,受到多家媒体转载。

  3.群团组织作用得以发挥

  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工作,营造稳定发展和谐氛围,为单位形成合力奠定群众基础。

第二部分  2020年度工作总结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扎实有力。

  一是疫情防控阶段。强化技术指导,收集、汇编、制定各类技术方案、指南和指引104个,指导基层科学防控。开展“三个全覆盖”培训,累计培训90余万人次。派出5批118人次驻点指导联络市州工作。圆满完成湖北、北京援助,以及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援外任务。强化监测报告,及时监测、收集上报的个案信息、预警信息、流调表。强化流行病学调查,组建专业流调团队,精准追踪患者活动轨迹、管理密切接触者、分析传播链、提出防控建议等,共梳理70余条传播链。强化疫情研判,助力政府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助力“复工、复产、复学”。强化实验室检测,最大限度提升检测工作能力,指导、考核全省实验室检测工作。强化舆情监测与宣传教育工作,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渠道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消除恐慌,增强抗疫信心。强化科学研究,成功申报国自然、省科技厅等多项课题,首次获批12项地方标准,撰写论文43篇,参与核酸检测试剂研发。

  二是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落实“四早”措施,精准防控。参与制定《四川省疾控机构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技术预案》等常态化防控方案,继续开展信息报告、监测分析、研判与风险评估等工作,配合落实“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要求。利用流感哨点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监测,探索对人群和环境进行多渠道监测,智慧化预警。严格闭环管理入境人员;做好确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的管控和隔离;科学管理集中隔离点;精准流调,快速处置。提升核酸检测能力,重视生物安全。目前全省开展核酸检测的机构共计407家,其中疾控133家;每日最大检测量31万人,其中疾控6万份,省疾控6000份。配合省经信委设计建造机动核酸检测车。统筹布局全省实验室检测能力,4片区协同,省疾控中心、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等省级检测机构作为省级预备,适时支援相关地市与周边省区。做好应急储备,强化支撑保障。按照不低于7天用量进行实物储备,建立定期滚动补充、更新和轮替机制。加强应对秋冬季疫情的准备工作。制定印发《四川省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和《四川省加强秋冬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对重点环境、市场、商品的监测开展技术指导。按照国家和省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要求,积极筹建国家公共核酸检测实验室,力争在完善设备的基础上,将固定最大核酸检测能力从单日7500份提升到1万份。加快推进移动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发布《大规模核酸检测指导意见》。对全省进行分片区扁平化包干管理,精选组建新冠肺炎应急处置小队5支。强化流感、肺炎和新冠疫苗接种,力争打好疫苗组合拳。加强新冠病毒扩大监测的范围和频次,抓好人物同防,落实外防输入各项措施,加强集中隔离场所等重点区域防控指导,做好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方案的优化完善,完善实验室检验检测试剂等后勤保障,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做好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各项准备。

  (二)常规疾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

  1.应急处置科学规范。贯彻落实《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全面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水平。建立了四川省传染病防控高原应急队、四川省传染病防控应急队,目前中心共有应急队6支,92人。开展省内、跨省、跨区域联合培训演练,提升协调联动处置能力。截至10月底,中心共派出24批、55人次工作人员参与各市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督导、凉山州西昌一例俄罗斯输入新冠阳性检测者、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一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等事件的处置工作,疫情均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2.传染病防控持续推进。继续加强对全省新冠、鼠疫、流感、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布病等监测和防控工作指导,对全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依法、规范开展报告工作。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已覆盖18个市(州),12月底实现全省全面覆盖。疫苗相关疾病监测工作有序开展,1-10月全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4.31%以上。凉山州雷波县Ⅱ型VDPV(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完成结案报告。全省免疫规划疫苗的分发、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3.重大疾病防控有序推进。艾滋病防控方面。全力推进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第一阶段工作,继续派出2名专业技术骨干驻点指导工作,试点新报告病例溯源调查,围绕攻坚核心指标任务,先后派遣60余名技术骨干赴凉山开展现场指导,覆盖4个重点县71个乡镇,科学评估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第一阶段行动效果。按期开展全省138个国家级哨点和32个省级哨点监测工作,指导市州开展疫情网络直报和疫情分析。推进实验室网络建设,对15个筛查实验室和6个确证实验室进行现场指导和验收,截至10月底,全省已经建立艾滋病检测实验室5658个,共完成常规检测10371份。继续开展宣教干预、感染者管理及病人治疗等工作,全面启动第四轮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

  结核病防控方面。推动“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及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较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提升防治工作质量,优化监测报告,强化专业培训,对10个市(州)及其重点县区开展培训指导及实验室质控工作。持续推进耐多药防治、TB/HIV双重感染防治、学校结核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工作。规范抗结核药品管理,深入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截至10月底,全省共报告肺结核与疑似肺结核患者46593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55.86/1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9.44%。

  寄生虫病防控方面。加强血吸虫病、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技术指导。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60个县(市、区)达到了消除血吸虫病标准,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通过终期评估,患病率从12.09%下降到5.75%,形成的“两抓四管六结合”石渠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为藏区包虫病防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消除后疟疾监测工作、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和媒介生物防治等工作有序开展。

  4.慢性病防控继续加强。加强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伤害监测、慢阻肺监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病营养监测等工作,参与编撰《四川省慢性病防治状况报告》。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已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8个(覆盖率15%),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52个(覆盖率28%)。组织27个县市区1.7万人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奖赛项目,省疾控中心获得“省级组织管理三等奖”。开展全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老年心理关爱、中国农村地区癫痫防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等项目工作,强化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促进贫困地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5.地方病防控成果继续巩固。开展全省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防治技术网络培训、对全省地方病项目地区39个县区各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开展技术指导督导和评估。完成对全省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执行情况的终期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全省100%(183个县)的县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全省所有23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均达到控制标准,控制率为100%,其中19个县达到消除标准,消除率为82.61%,全省所有32个大骨节病病区县均保持国家消除标准,消除率100%,全省所有55个克山病病区县均达到国家消除标准,消除率100%。

  (三)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

  1.加强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环境卫生方面。做好四川省学生近视及其他重点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试点,推进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防护等监测工作。食品卫生方面。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监测、人群合理膳食指导、食物成分监测等工作,成功申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松香季戊四醇酯》修订。职业卫生方面。完成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上线及运行,开展了64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场检测能力评比和实验室比对。参与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现场审查,完成总放水样、能谱样检测、医用放射治疗设备性能检测等工作。

  2.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项目和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参与《梁宗安教授科普讲座》宣传栏目团队工作。紧紧围绕疫情防控的重要政策、科普教育、防控工作动态等信息进行权威发布,截至10月31日通过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514条,阅读量超过390余万人次。

  3.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工作,理顺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完成了2019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级绩效评价,开展项目培训,对42个县(市、区)的8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在重点行业全面建立社会卫生员制度。继续做好疾控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已完成6个疾控机构现场评审和复评审工作。切实履行爱国卫生技术指导职责,对14个申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行了技术指导,完成了7个爱国卫生城市省级复审。大力开展疾控人员培训,协助省卫健委完成“三个全覆盖”培训,全面启动中央抗疫国债提升基层疫情防控能力项目三大培训,圆满完成“疾控大培训”,组织培训流调、检验、基层公共卫生员以及其他人员(卫生员)62.7万人次。启动省级现场流行病学第四期和公卫医师规培第二期培训工作。

  (四)事业发展能力大力提升。

  1.提升工作服务能力。中心基础建设力度加大,省卫生监测检验暨包虫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主体施工全面完成,其中P3实验楼已完成功能验收,累计完成投资18791.5万元。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249万元。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开展了3次人才招聘,新进工作人员33人,其中研究生28人。完成卫生高级职称评聘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新评聘高级27人,中级27人,初级14人。首批聘任中心首席专家4人。中心5人被评为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被评为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选;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中层干部选拔和调整工作全面完成,选拔任用中层正职2人、副职22人。内设机构定责、定编、定岗工作有序推进,绩效工资水平调增到人均6.9万元,同时核定增加1.2万元自行调剂激励空间。

  2.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中心充分依托院士工作点平台,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强艾滋病攻坚、病原微生物监测与识别技术、气象敏感性疾病研究、慢性病防治4个科研技术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优势和特点,联合攻关,切实解决科研“瓶颈”难题。申报获批20余项科研课题、41个继教项目,首次获批12项地方标准。“四川省口岸疫病疫情监测”省重点实验室、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省医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现场流行病学、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省医学重点学科顺利通过动态评审。加强学术交流和对外合作,邀请高福、杨维中等国内知名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讲座,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重庆市疾控开展交流,签订合作协议。

  3.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中心P3实验室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已完成功能性验收检测。圆满完成中心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复评审、扩项和变更评审工作,确认25类1097项检验检测项目和26名授权签字人。顺利延续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维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转,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截至10月底,审核用印检验检测类报告313份,审核用印疾病类报告2445份。组织相关部门参加能力验证9项17个参数,实验室间比对9项26个参数。

  (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全面落实。

  1.加强中心党组织建设。中心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学习宣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民法典》等为主线,组织中心组学习会10次,邀请专家讲课2次。组织在职支部开展经典诵读读书活动、“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开讲啦”等活动。强化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中心“两委”换届改选工作,调整中心支部设置,并完成了30个支部的换届改选工作。继续开展健康扶贫工作,班子成员带队4次20余人次深入壤古村开展驻村帮扶和健康扶贫工作,落实驻村帮扶专项经费29.92万元。对接壤古村特色农牧产品,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落实消费扶贫13.8万元。

  2.加大纪检监察力度。建立落实“三为主一报告”工作机制,完成中心《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第二版)修订改版,制定《OB电竞·(中国)电子竞技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六有”活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纪律要求,以作风纪律与应急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监督为重点,紧盯各环节廉政风险,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聚焦“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组织中心各支部394人书写“树清廉家风,建最美家庭”寄语卡,组织开展“廉韵润初心”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对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及疫苗、合同、招标采购、检验检测报告管理等进行专项检查。接受“四个学协会专项审计”,实施“201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专项审计”。完成“委主要领导经责审计”和“四个学协会专项审计”整改任务。

二、存在问题

  (一)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依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严峻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特别是秋冬季输入性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即将到来的春节也将是考验各地疫情防控能力的关键时期。凉山州艾防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包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传染源管控艰难,疫情较不稳定。全省消除疟疾后,部分地区疟疾防治工作松懈。慢病防控干预措施难以实施,效果有待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偏低,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全省流感疫苗、新冠紧急接种疫苗供应严重不足,社会矛盾加大。

  (二)政策保障机制仍需加强。今年在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绩效工资总额得到增长,但总体依然较低,且存在政策缺口,新冠疫情刚开始出台的防疫补助和防疫津贴难以落地,极大损伤了公卫人员的工作情怀。中心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本欲招聘89人,实际仅33人到位,中心近十年流失博士占现有博士比例45.45%,流失硕士占现有硕士的13.15%,在岗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绩效激励作用不大,人员结构有待优化,人才梯队建设不科学,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于国家要求。疫苗欠款问题难以解决,包虫病、疟疾等疾病防控资金配套不到位。

  (三)业务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因为受国家政策限制,中心门诊对外开展的从业人员体检、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服务活动目前已经停止,然而中心承担职业病诊断和下级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进修工作,同时受省卫生健康委委托2021-2022年开展全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控制工作,实际工作能力的下降将影响相关工作开展。在今年新冠疫情的情况下,防控任务加重,暴露出中心在应急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

               第三部分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西部领先、全国优秀”的总目标,充分发挥省级龙头引领作用,推进全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一)强化体系能力建设。

  1.抓好规划和基础建设,有序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推进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完成省卫生监测检验暨包虫病防治中心项目建设,开展试运行有关工作。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扎实推进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建设,积极请求省卫生健康委协调医疗领域建设团队参与建设。

  2.抓好信息化建设,完成全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对网络架构梳理和调整,保障中疾控系统数据属地化及自动上传功能稳定运行,保障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用户数字证书及虚拟专网稳定运行,探索在运行系统(办公系统、实验室系统、门户网站、职业体检系统、后勤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疾控等级评审系统等)的整合。

  3.抓好队伍建设,落实部门工作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完成《中心增量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的报批与分配备案。制定《中心“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成中心干部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积极争取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4.抓好OB电竞·(中国)电子竞技,做好中心科研和论文管理工作,组织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督促在研课题开展和结题验收。发挥院士工作点和四个攻坚科研团队科研力量,推动科研产出。加强国家级、省级继教项目实施和中心培训班管理,推进四川省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三区三州”、“西部之光”等专项培训,以及CFETP、西部FETP、四川省FETP培训基地等工作。

  5.继续抓好办公室、后勤、计财、离退等后勤保障工作。

(二)稳控传染病疫情。

     1.加强监测预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省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组织全省各监测地区开展好急性传染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传染病暴发苗头,保质保量完成常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预测。继续做好全省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切实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措施,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2.加强应急处置,继续做好组织协调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做好暴发疫情应急调查处置和自然灾害疾病防控现场指导的人员、技术准备。

     3.加强免疫规划管理,贯彻落实《疫苗管理法》要求,进一步规范免疫规划管理。强化接种率抽样调查,提高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监测工作质量,加强AEFI的监测,妥善处置重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一步规范我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工作。协调保障国家免疫规划短缺疫苗供应,探索非免疫规划疫苗配送模式,按照省市县逐级配送原则做好相关政策制定。

    (三)深化重大疾病防控。

      1.持续推进艾防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凉山艾防攻坚第二阶段行动计划。持续提高随访治疗工作质量,强化单阳家庭干预技术支持。持续规范随访工作,促进国家、省级随访工作要求落实到基层,继续做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加大对市州综合性技术支持和指导力度,推进监测、干预、治疗、实验室、示范区工作,完成全省2021年度艾滋病疫情估计与结果论证。有序推进第四轮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继续推进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推进全省结核病防治,开展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工作评估,提升耐多药防治工作质量,加强耐药结核病筛查,持续实施耐药肺结核患者关怀项目。紧盯三州等重点地区结核病疫情,有效结合HIV/TB双感人群工作,开展重点地区防控专项指导。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发制作针对全省大中小学不同年龄段的标准化结核病防治知识标准化教案。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组织并完成国家第十二轮抗结核药敏熟练度和第七轮分子检测考核并汇总全省结果上报。推进结核病规范化诊疗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切实提升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3.持续推进寄生虫病防控,协助制定《“十四五”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继续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点、发热病人监测、风险监测和钉螺疫情管理平台工作。加快基层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建设,做好国家血防春查和省级春查的准备。在全省推广石渠试点及示范区的经验。开展消除疟疾后监测,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开展土源性线虫综合防治、土食源寄生虫病监测工作及旋毛虫病防治、晚丝病人关怀照料等工作。继续开展媒介监测、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工作。继续开展肺吸虫病、绦囊虫病、黑热病等其他重点寄生虫病控制示范、监测、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

      4.继续实施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慢病营养监测、慢阻肺监测、伤害监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慢病监测工作,全力推进慢性病综合干预,强化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发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抓手作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5年)》。坚持健康扶贫,保持我省“健康巡讲”、“健康管理员培训”特色工作,鼓励和维持少数民族地区深入推进行动。

      5.开展地方病监测等防治项目工作。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制定方案并组织全省开展2021年中财和省财地方病监测、适宜患者治疗及管理、控制和消除评价、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及重点调查等防治项目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及提升预警和防治能力。做好2021年地方病项目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工作。

     (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1.继续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学校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开展培训和督导指导,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数据质量。全力推进气象敏感性疾病攻坚团队建设和项目实施;疫情防控相关地方标准申报进入正式流程后及时启动标准制订相关工作,按照时间要求完成标准的制订。

     2.继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做好全省方案设计、培训、采样、数据审核上报、数据分析等工作。继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工作,做好培训指导及宣教。做好2021年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做好我省“国民营养计划”及健康四川行动之合理膳食行动的技术支持。推进“典型地区人群亚硝酸盐双份饭研究”的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关工作。

     3.完成2021年度各项职业病防治项目,按照省卫健委的部署推动全省健康企业创建,摸底调研、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完成健康企业建设成效评估验收,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认可改革工作,完成年度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质量控制工作,积极争取完成放射治疗水平剂量仪的配置,完成《四川省职业病防治“十四五”规划》委托项目。

     4.加快推进中心抗疫纪实片的制作。组织开展四川省居民素养监测和烟草流行监测技术培训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技术指导和省级评估工作。加大与媒体的合作,持续关注新冠疫情的形势,疾病防控的热点、趋势,持续做好“后疫情时代”科普宣传。进一步完善中心融媒体宣传平台。

     5.组织开展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开展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培训。完成社会卫生员管理和培训相关工作。

      6.稳步推动寄生虫、涉核人员、职业病诊断、职业病鉴定等门诊诊疗工作,保证诊疗质量,提升业务工作量,继续开展全省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病诊断机构质量控制及技术指导工作、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医师进修、职业病诊断医师培训工作,推进四川省医用X射线工作者辐射流行病学项目工作。

     (五)压实党建管理责任。

        继续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教育,巩固教育成果。稳妥有序推进党委、纪委、团委换届,组织开展换届改选后党务、纪检干部的全覆盖培训。推进党员积分制管理,深化“五好支部”创建活动。做好微生物党支部转化升级工作,组织抗疫邮折捐赠仪式。汇编印制全省疾控系统抗疫党建征文汇编《疾控先锋别样红》。重点对结核艾滋药品采购及管理、免疫规划接种率抽样调查、差旅费报销、专家咨询费服务费等问题进行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检查督查。重点对《中心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第二版)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抓好廉政文化教育,着力打造富有疾控特色的“清廉文化”。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