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321

发布时间:

2024/03/21

浏览次数:

178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3-21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春分时节,给一年健康打基础!医生提醒,这5件事千万要少做!

春季特应性皮炎来袭,专家:治疗要规范

高层动向

如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国家卫健委:将推进6方面20条举措

国家卫健委将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疾控动态

2024年全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会召开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调研我省伤害防控工作

科研动向

黄鹏羽团队构建新型人工肝脏,保护90%肝脏切除小鼠免受肝衰竭

Environ Int: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患脑瘤的风险并不高

Nature子刊:戴磊/刘洋彧团队提出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用于肠道菌群定殖预测

Nature CommunicationsCNOT3是白血病翻译控制的关键调控因子

舆情信息

男子陪父亲体检顺便做胃肠镜意外发现自己也患上了肠癌,

医生: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

孩子腹痛莫轻视,当心急性阑尾炎

研究发现:16+8”饮食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北京市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让虚假医药信息打的监管“擦边球”落空

世界睡眠日:健康从睡个好觉开始

世界睡眠日:如何调整生物钟?专家支招

世界睡眠日:警惕“打鼾” 别让睡不好觉影响健康

睡梦中大脑如何清理垃圾

CRISPR能消除培养细胞中艾滋病病毒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设计全新抗体

肺癌蛋白质致命弱点发现

专家:警惕常见睡眠认知误区

国家药监局:阿胶当归胶囊和芪参补气胶囊转换为非处方药

热点追踪

春分时节,给一年健康打基础!医生提醒,这5件事千万要少做!

2024-03-20    网易健康

 

320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我们对身体进行保养,为一年健康打下基础的黄金时机。

春分养生,2件事要知道!

春分的“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不仅平分了春季,而且还平分了昼夜,全球各地在这天昼夜几乎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也是一年里最“中正”的节气,阴阳平衡,也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机!

春分正是“养肝健脾,调和阴阳”,未病先防好时机。 ①

1.要注意阴阳平衡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人们在此时应该顺应节气养生,做到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适运动等,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2.“养肝为先”,饮食注意健脾和润肺

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王卉2023年在接受我苏网采访时介绍,春季养生要“养肝为先”。对于春季养生来说,饮食调养的作用举足轻重,建议选择助正气和补元气的食物,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就是要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如鱼类、禽类、豆制品、蛋类等等。春季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甘味食物,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如大枣、山药等,甘甜可口,在养肝的同时还能补益脾胃。

此外,春季天气干燥,气温变化不定,再加上过敏原增多,肺部易受外邪侵袭,不少人容易上火,常出现舌苔黄腻、口苦咽干等情况。这个时节养生,在注重“养肝”的同时还要注意“润肺”,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的食材。 ③

春分时节,身体最易出现这些问题

1.睡眠差、困倦

春分后开始昼长夜短,天气回暖,不少人变得慵懒,出现春困、睡眠差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就医的失眠患者依然很多。”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许多疾病发作的季节,中医称之为“二至病”和“二分病”。在季节变化的节点,日照、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内分泌代谢,一些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尤其敏感,也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睡眠障碍。 ④

2.血压易波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提醒,春暖乍寒,血压易波动,容易诱发心绞痛、中风等病症,故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应盲目停药或减药。

3.腹泻腹痛

云南省中医医院光华院区急诊科主任叶勇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中医认为,春天脾胃比较弱,平素脾虚、舌苔白、容易腹泻、更易受外邪,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⑥

4.传染病多发

北方乍暖还寒的春天是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如流感、诺如病毒感染、腮腺炎、水痘等。

5.花粉过敏

咳嗽、鼻塞、眼睛痒……不少人进入春季开始出现过敏症状。据“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数据显示,北京3月中下旬迎花粉高峰期。 ⑧

6.情绪不稳定

张伯礼院士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春分后白昼增长,人们活动增加,易有春困的感觉,加之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升发而波动,影响肝气的条达畅快,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也就是春躁。

春分养生,这5件事别做!

1.不要熬夜

春季养肝正当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张杨2024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每日23时至凌晨3时是肝经当令之时,“人卧则血归肝”,在此时段进入睡眠有利于肝经休养,从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每日熬夜,错过养肝最佳时段,久而久之则易伤肝,造成肝血虚、肝阳偏亢等病理证候,从而导致高血压、睡眠障碍等疾病发生。

2.不要久用眼

张杨医生刊文提醒,“肝开窍于目”,长时间注视电子设备会造成视疲劳,出现视物模糊、两目酸痛,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肝,故而养肝提倡注意用眼卫生,避免久视。 ⑨

3.不要太早换衣

春分气候多变,温差较大,要顺应气候宜适度“春捂”,脱衣要“递减”。

张杨医生2013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北方的春季,乍暖还寒,虽然气温明显上升,但日夜温差大,又时常有“倒春寒”,人体在冬季时阳气处于封藏状态,相对来说处于最低水平,人体阳气还不足以抵御外来邪气,过早脱掉棉衣,“正不胜邪”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引发感冒、咳嗽、哮喘、骨关节病、面瘫等疾病。 ⑩

4.不要大补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住院医师齐维2023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春季膳食要注意寒热均衡,禁忌大热大寒,不宜食用大补的汤品,饮食宜清淡。

春季肝气过旺,肝木易克脾土。若春天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胃。医圣孙思邈道:“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所以,春日应适当多吃甘平补脾之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豆制品、黑米、小米、山药、莲子等,能增强肝脾功能,保持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其中豆类、黑米等富含维生素B族,可驱“春困”。

同时,我们也要多吃时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豆苗、莴苣、春笋、菠菜、香椿等,得时令之气,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5.不要生气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马新英2021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肝喜疏泄恶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而导致纳差、口苦、腹胀、失眠等不适。因此,春分时节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以安神养气,切忌情绪剧烈波动,保持与该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 ⑫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N612NR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春季特应性皮炎来袭,专家:治疗要规范

2024-03-20     网易健康

 

新华社北京319日电(记者沐铁城)近期,随着气温升高、万物复苏,不少人出现红疹、瘙痒难耐等春季过敏症状,有的甚至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睡眠,打乱正常生活节奏。对此,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提醒,这有可能是特应性皮炎在作祟,应对关键在于落实全年龄段患者长期规范管理。

崔勇介绍,特应性皮炎被称为皮肤科的“第一大病”,是一种由2型炎症反应引起的慢性皮肤疾病,以瘙痒反复发作和皮疹为主要症状。特应性皮炎容易伴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有共病风险,累及患者的全生命周期。2023年最新流行病学调研显示,中国成人和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人数占全球首位,患者人数在近20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除了患者群体庞大,特应性皮炎“反复复发”的疾病特性也为患者带来巨大负担,成为需要长期管理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患者每年约有1/3的时间处于复发期,这意味着患者长期反复遭受剧烈瘙痒、皮损,以及面临睡眠中断等问题,对成长发育、学业、事业等造成影响。

“厘清疾病机制对特应性皮炎长期规范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崔勇表示,实际诊疗过程中,仍存在注重急性症状控制而忽略长期维持管理的情况。“2型炎症是特应性皮炎的核心发病机制,针对2型炎症的‘对因治疗’尤为关键。应对‘复发’难题时,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需奉行‘长期主义’,长期规范管理应以1年起步设定治疗目标,并做到精准治疗,这样有助于不同年龄段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目前,在强化长期管理、提升疾病相关诊疗水平方面,专诊能力建设愈发关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兴华表示,专诊建设是落实“专病专治”,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有的特应性皮炎专诊数量较有限,对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标准和治疗目标需更加清晰。”高兴华说,希望能以三级医疗机构和皮肤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为载体,通过推广使用统一的疾病评估工具和材料、建立专诊建设示范单位、建立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建设标准、促进区域专诊和专科医联体建设等方式,加强专诊建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TNDCMV80038804U.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如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国家卫健委:将推进6方面20条举措

2024-03-24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3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推进“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以改善服务“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

一是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诊前、诊中、诊后群众需求,推行住院前预服务方式、“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付费一次”等新就诊和付费结算模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加强诊后管理和随访等,提升患者诊后体验。

二是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满足多样化就医需求。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流程,在一个地点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健康教育、导诊咨询等服务,避免患者来回奔波。持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新型门诊等模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新期盼。弹性调整门诊时间,疏解高峰时段就诊量,便利患者就医。

三是厚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提高膳食、保洁质量,改善患者停车条件,在公共区域提供网络、阅读灯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39VJ7lEnx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将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2024-03-20    科技日报

 

  2024年,我们将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在319日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将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促进公众了解自身体重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和锻炼。

  “体重正常了,能够比较好地控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对健康大有益处。”傅卫表示,各级卫生机构将持续抓好基层便民惠民10项举措,通过“体重管理年”等活动,发挥非药物疗法的作用,通过运动处方、饮食处方及相关建议,做好慢性病重点人群服务。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以诊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要强化医防融合。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十项服务举措》,推进中高级职称的医师在基层机构值守门诊服务,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饮食、处方等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危险因素,恢复和保持健康状态。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防融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指导各地开展慢性病患者分类分级的健康管理,并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具备医防管复合能力的骨干人员,发动社区单位广泛参与。

  与此同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其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稳定联系和联络指导,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咨询和服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那么,如何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用上需要的基本药物?

  傅卫介绍,随着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进,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用药衔接得到进一步畅通,用药目录统一,处方实现流转。县域医共体还通过建设中心药房和共享中药房、建立基层缺药登记和配送制度等,解决乡村居民的用药问题。

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用药保障机制,全面梳理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用药政策和药品使用情况,研究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遴选指导原则,统筹基层用药目录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以增强可及性。通过加强基层的药学服务水平,提升基层药品短缺应对能力,健全药品监测评价体系,持续改善基层用药状况,保证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0/c14739-40199344.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2024年全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会召开

2024-03-20    天津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

 

  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开展艾滋病防治质量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津重疾免办〔20231号)和全国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计划安排,为统筹做好我市2024年艾滋病性病防控工作,314日, 2024年全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会召开。全市各区疾控中心艾防科科长及业务骨干、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

  市疾控中心性艾所负责人对2023年全市艾滋病绩效考核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对2024年各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性艾所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就2024年艾滋病性病防治重点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解读,对艾滋病流调溯源、治疗随访、重点人群检测、示范区相关工作指标、医疗机构监测、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解读相关业务的具体绩效考核指标。

  性艾所相关专业人员分别就医疗机构性病门诊督导、示范区与艾滋病疫情分析、哨点工作及医疗机构监测要求、艾滋病感染者随访及治疗相关指标解读及性病患病率监测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此次工作会是艾滋病防治质量年系列活动之一,对高质量完成2024年全市性病艾滋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我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各项任务实施与完成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3/20/030134997.s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调研我省伤害防控工作

2024-03-20    河北省疾控中心慢病所

 

318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主任段蕾蕾一行3人对我省伤害防控工作进行调研。河北省疾控局副局长陈素领、河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蒋东升等陪同,石家庄市卫健委、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新乐市人民政府、新乐市卫健局及疾控中心相关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参加。

专家组听取了河北省伤害防控工作汇报,与省、市、县三级伤害防控工作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赴石家庄新乐市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项目试点现场考察,观摩了木村乡、承安镇基线调查流程。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省伤害防控工作成绩,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我省自2003年开展伤害监测,目前监测点设置在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的4个县区的10家哨点医院。2008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多个儿童伤害和老年跌倒预防干预项目。此次调研对进一步提高我省伤害防控工作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65201.j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黄鹏羽团队构建新型人工肝脏,保护90%肝脏切除小鼠免受肝衰竭

2024-03-21    生物世界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法,可以在12小时内快速自组装迷你肝脏(RSAL),此外,原代肝细胞在体外被显著扩增,可作为种子细胞使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黄鹏羽研究员、张明明副研究员等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Rapid Self-Assembly Mini-Livers Protect Mice Against Severe Hepatectomy-Induced Liver Failur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且省时的方法,可在12小时内创建快速自组装迷你肝脏(RSAL)。RSAL表现出一致的较大尺寸(直径5.5毫米)、更好的细胞活力(99%)和增强的肝脏功能。RSAL还有效保护了小鼠免受90%肝脏切除引起的肝衰竭,证明了基于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潜力。

近年来,肝脏类器官领域取得了许多显著进展,但在大规模制造生物人工肝组织时,仍然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获取足够数量的安全、可靠和功能性的肝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胚胎干细胞(ESC)和转分化细胞,但与畸胎瘤形成、基因组不稳定性、高成本、耗时和复杂的过程以及功能有限等问题相关的持续担忧继续阻碍着该领域进展。而最近在原代肝细胞的体外扩增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提供了一种更具成本效益和更安全的肝细胞来源。

当前技术在生产更大的肝组织时存在着明显限制,当类器官的大小增加时,由于有毒代谢废物的积累和局部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耗竭,会出现坏死等问题。肝脏类器官的生长速度缓慢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快速组装高密度肝细胞的策略,以最小化坏死核心并增加生物人工肝的大小。

在应对上述挑战时,研究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纤维蛋白上,这是一种天然产生的聚合物,在凝血的最后阶段至关重要。在这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中,伤口暴露于空气会引发一系列反应,包括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这个序列中的关键步骤是凝血酶的激活,它将血管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链。这些纤维蛋白链形成一个网状或支架,捕获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成一个稳定的血凝块,阻止进一步的失血并促进伤口愈合。

这种体内凝血过程可以在体外有效地模拟,其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基质中存在Arg-Gly-Asp (RGD) 基序,通过与细胞整合素受体的相互作用促进细胞粘附,使纤维蛋白成为增强各种细胞活动的理想支架,包括粘附、增殖和分化。由于其易于制备、可调节性、细胞支持、生物相容性和固有的生物安全性,纤维蛋白在再生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琼脂糖通常用于球状体生成,因为它具有提供非粘附凹面的特性,可以防止细胞附着在培养皿底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自然生理凝血过程,设计了一种快速自组装迷你肝脏(RSAL)。添加到细胞-纤维蛋白原溶液中的凝血酶启动了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形成肝细胞聚集的支架。因此,一个微型肝脏球状体在琼脂糖的凹底支撑下形成。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法,可以在12小时内快速自组装迷你肝脏(RSAL),此外,原代肝细胞在体外被显著扩增,可作为种子细胞使用。RSAL表现出一致的大尺寸(直径达5.5毫米)、更高的细胞存活率(99%)和增强的肝脏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植到小鼠肠系膜后2周内,RSAL产生了功能性血管化。这些基于真实肝细胞的RSAL有效地保护小鼠免受90%肝脏切除诱发的肝衰竭,展示了基于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d6681e6247e.html

 

 

返回目录>>

 

 

Environ Int: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患脑瘤的风险并不高

2024-03-20     生物谷原创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盟要求进行高质量的研究,以便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在此背景下,COSMOS 研究于近 20 年前启动。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起的一项称为COSMOS的大型国际研究对 25 万多名手机用户进行了研究,以探究长期、频繁使用手机的人是否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患脑瘤风险。

该研究发现,使用手机与患脑瘤的风险之间没有联系。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3月的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ur risk-COSMO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手机和其他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引发了人们对移动技术的射频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担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盟要求进行高质量的研究,以便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在此背景下,COSMOS 研究于近 20 年前启动。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Maria Feychting说,“我们首次能够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参与者使用手机的详细信息。结果表明,用手机通话时间最长的人患脑瘤的风险并不比其他人高。”

2007 年至 2013 年间,五个国家的许多人回答了有关使用手机的详细问题。随后,癌症登记处对参与者进行了跟踪调查,以记录是否有新发脑瘤。

在一生中使用手机通话总时数最多的 10%人群中,脑瘤的发病率与使用手机时数明显较少的人群并无差异。在回答 COSMOS 问卷前 15 年以上开始使用手机的人患瘤的风险并不比使用手机时间较短的人高。

以往的研究在方法上存在问题,因此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一些研究报告称,使用手机与脑瘤的发生有关。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联系了已经被诊断患有脑瘤的人(病例)和健康的对照者。

在这种安排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患者很有可能会高估自己以前使用手机的情况。这种记忆错误可能会影响结果。在 COSMOS 中,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都没有神经系统肿瘤。因此,这类疾病不可能影响参与者对过去使用手机情况的记忆。

COSMOS 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项能够将前瞻性队列设计与有关手机使用程度的详细信息相结合的研究。之前的队列研究只掌握了参与者何时开始使用手机的信息。

这些研究也没有发现手机与脑肿瘤之间的联系,但由于缺乏关于参与者使用手机通话程度的信息而受到批评。COSMOS研究如今表明,那些用手机通话最多的人患脑瘤的风险也并不比其他人高。

2011 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将射频场归类为“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这一评估主要基于向脑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追溯了他们以前使用手机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指出,COSMOS 的结果将为未来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但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

Feychting说,“手机技术在不断变化,我们研究的一些肿瘤也非常罕见。因此,我们将继续跟踪 COSMOS 研究的参与者,以便对可能的长期风险得出确切的结论。”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52381e351cb.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子刊:戴磊/刘洋彧团队提出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用于肠道菌群定殖预测

2024-03-21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用致病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作为代表性物种,在约300个不同物种组成的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定殖实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Data-driven prediction of colonization outcomes for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i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针对微生物组的数据驱动研究范式,用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来准确预测外源物种的定殖结果,进而可以通过引入关键物种来实现群落功能的精准调控。

首先,研究团队通过广义Lotka-Volterra模型的解析推导和计算模拟,证明了在训练数据量与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当的情况下,随机森林、神经常微分方程等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基于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准确预测外源物种的定殖结果和稳态丰度(图1)。

1. 通过采样不同物种组成的微生物群落作为训练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外源物种的定殖结果

然后,在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体外培养体系中,研究团队用致病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作为代表性物种,在约300个不同物种组成的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定殖实验(图2)。

实验结果发现,外源物种的定殖结果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能够成功定殖的群落中,其稳定丰度也可能存在两个数量级以上的差别。此外,经过抗生素处理后,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定殖抗性显著降低,与之前的经验性观测和理论研究相吻合。对于两个不同物种的定殖实验数据集,机器学习模型均可以基于肠道菌群的初始物种组成来准确预测定殖结果。

最后,研究团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开展移除特定物种的假想实验,进一步理解定殖抗性的生态学机制(图3)。模型推断,大多数的共生菌对外源物种有较弱的拮抗作用,这与定殖抗性在复杂群落中的涌现特征相符合。此外,发现某些关键物种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定殖抗性,例如Enterococcus faecalis对于Enterococcus faecium的定殖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得到了实验验证。

这些结果表明,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可以推断定殖抗性的关键物种,进而指导微生物组的精准调控。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来防止致病菌的定殖或者促进益生菌的定殖,在人体健康、农业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6e081e625b1.html

 

 

返回目录>>

 

 

Nature CommunicationsCNOT3是白血病翻译控制的关键调控因子

 2024-03-20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证明了CNOT3介导的高水平翻译效率对于维持促生长和促生存基因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至关重要。

正常基因表达程序的失调驱动癌症的发展。除了转录和表观遗传因素外,转录后和翻译控制已被认为是恶性转化和进展的关键调控机制。体细胞突变和参与多种转录后的蛋白质异常表达已在癌症中被发现,特别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翻译机制的突变已在与易感性增加相关的遗传综合征中被发现。然而,虽然翻译调控在癌症中的一般重要性已经确立,但翻译程序改变对肿瘤发生的各个方面的确切影响仍不清楚,这些过程的主要调控因素尚未完全阐明。

近日,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ranslation efficiency driven by CNOT3 subunit of the CCR4-NOT complex promotes leukemogenesis”的文章,该研究引出了肿瘤发生对翻译效率的直接需求,并提出通过CNOT3靶向转录后通路作为AML的治疗脆弱性。

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蛋白质合成经常被解除调控。然而,癌症中选择性翻译控制的确切背景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里,研究者发现CNOT3CCR4-NOT复合体的一个亚基,是髓性白血病翻译的重要调节剂。CNOT3表达升高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CNOT3缺失诱导分化、细胞凋亡和延迟白血病发生。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c-MYC是一个关键的下游靶点,由CNOT3进行翻译调节。mRNA特征的全局分析表明,CNOT3以依赖密码子使用的方式选择性地影响靶基因的表达。此外,CNOT3与白血病细胞中主要由核糖体蛋白和翻译延伸因子组成的蛋白质网络相关。

总之,本研究证明了CNOT3介导的高水平翻译效率对于维持促生长和促生存基因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至关重要。研究发现CNOT3是白血病翻译控制的关键调控因子,并提出CNOT3可以作为治疗AML的潜在治疗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f2081e419f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男子陪父亲体检顺便做胃肠镜意外发现自己也患上了肠癌,

医生: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

 2024-03-19    网易健康

 

据中国蓝新闻318日报道:近日,杭州52岁的李哥(化名)陪老父亲体检,无意中和医生聊起自己虽然单位每年有安排体检,但他从来没做过胃肠镜。在医生建议下,李哥做了一个胃肠镜检查,却意外发现患上早期肠癌,好在及时接受手术切除,目前恢复良好。

父母孩子先后查出肠癌

类似病例并不少见。65岁的金大伯检查确诊患有直肠癌,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郑伯安团队为其手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前,郑主任得知金大伯有个儿子,从未做过胃肠镜,就建议让他尽早检查。果不其然,在检查中发现年轻人有一个巨大直肠息肉,已发生癌变,便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

与金大伯父子差不多时间来郑伯安主任专家门诊来复查的,是一对患肠癌母子。母子发病过程与金大伯父子如出一辙。

家住在浙北某县的耿大妈(化名)肠镜发现直肠肿瘤,然后由郑伯安主任做了手术。根据医生建议,大妈的儿子也进行了肠镜检查,果然不出所料,也查出了结肠肿瘤。

先后被查出肠癌,如同晴天霹雳,母子一下子吓懵。后来知道,孩子得肠癌,有遗传因素,做母亲的忍不住落泪,“儿子,是妈连累了你!”

母子先后由郑伯安主任施行手术后,严格按照医嘱行事。术后相当一段时间,母子俩也是忐忑不安。随访已5年多了,耿大妈及儿子均无复发和转移,已快到治愈的边缘(肠癌术后5-7年不复发转移,可以称临床治愈)。医生的评估结果让母子喜极而泣。

“这类肠癌家族遗传的情况并不少见,大部分是因为基因遗传引起的。诚然,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也应充分重视,比如长期无肉不欢是致病因素。” 郑伯安主任分析认为。

专家建议50岁开始筛查

“这样的‘宿命’难道就无法打破?并非如此,肠癌可防可治,及早干预就能避免上代人的悲剧在下一代重演。”郑伯安主任介绍,一般散发型大肠癌由腺瘤到癌变的过程需要5-15年,3-5年复查肠镜可以保证在腺瘤癌变前给予及时处理,即在肠镜下切除腺瘤,可避免大肠癌的发生。

郑伯安主任提醒,肠癌的高危因素可以概括为:吃得太好、动的太少!因此改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戒除不良嗜好、减肥等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高蛋白、高脂肪、腌渍、油炸、烧烤食品;多吃膳食纤维高的蔬菜水果、全谷物;适当运动、不久坐、戒烟限酒等。

另外,专家建议,无结直肠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另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应从40岁或比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开始筛查。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L43CRM053469LG.html

 

 

返回目录>>

 

 

孩子腹痛莫轻视,当心急性阑尾炎

2024-03-20    网易健康

 

提到阑尾炎,人们都不陌生,但一说起孩子得了阑尾炎,家长们总是很惊讶——小孩也会得急性阑尾炎吗?其实,阑尾炎是不分年龄的。无论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是儿童青少年,其腹腔器官结构和成人是一样的,只要有阑尾这个器官,就有发生阑尾炎的可能。

小儿阑尾炎更难鉴别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导致儿童急性腹痛的第一外科疾病,约占小儿外科急性腹痛总数的25%。急性阑尾炎从刚出生的婴儿到青少年均有发病,其发病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610岁的学龄儿童最为常见,5岁以下儿童发病明显减少,3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内的阑尾炎较为少见。小儿阑尾炎容易发生阑尾穿孔、阑尾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若诊断治疗不及时,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家长一定要加以重视。

小儿为什么会得阑尾炎?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阑尾管腔发生梗阻,阑尾的管腔狭小而细长,远端又封闭呈一首端,管腔发生阻塞是诱发急性阑尾炎的基础;细菌感染,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细菌入侵阑尾管腔,诱发阑尾炎症形成;各种原因的胃和肠道功能紊乱,可反射性引起阑尾环形肌和阑尾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导致阑尾管腔梗阻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阑尾急性炎症。

很多时候,医生在切除的阑尾里会发现有花生粒形状大小的“粪石”,这是一些食物残渣长期聚集形成的结石,有人认为这是导致阑尾炎发生的原因之一。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吃完饭后跑跳或剧烈运动会导致食物残渣掉到阑尾里,因此限制孩子饭后运动。目前,这个观点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家长们不必由于惧怕孩子阑尾发炎而限制其运动,当然,不建议孩子吃完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饭后12个小时再进行运动更有利于健康。

阑尾发炎有哪些表现?小儿阑尾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发热、呕吐、饮食减少等。其中,腹痛为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开始于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可能出现发热,但热度可能不高。体格检查时,可能发现患儿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等。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需要警惕急性阑尾炎的发生。儿童阑尾炎较成人而言更不容易鉴别诊断,患儿年龄越小,其临床表现越不典型,再加上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查体不配合等因素,更会增加诊断的难度。因此,如果孩子发生了急性腹痛,建议及时去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争取尽早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预防重在饮食习惯

孩子得了阑尾炎,该怎么办?原则上,凡是发病在72小时内,无论阑尾炎属于何种类型,如患儿无明确禁忌,均应进行阑尾切除术。对阑尾脓肿形成或发病超过72小时、病情较重的患儿,可给予抗生素治疗。阑尾脓肿保守治疗时,如果脓肿持续增加或吸收效果差,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脓或放置引流管排脓,从而加速恢复、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对失去手术时机的阑尾炎,可在保守治疗后23个月进行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发展,临床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已经比较成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创伤小,恢复周期也更快。

如何预防小儿阑尾炎?关键在于让孩子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急性阑尾炎的高发季节为夏季,这与夏天的生冷饮食、不注意饮食卫生有一定关系,家长注意让孩子规律进食,保证营养均衡,鼓励孩子勤锻炼、增强体质,让孩子心情愉悦,保持良好心态。若孩子出现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时,及时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阑尾炎一般进展较快,发病12小时内就有穿孔的可能。腹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肥胖的孩子疼痛可能不明显,但大部分患儿都有典型的右下腹压痛。如果没有明确压痛点,则考虑肠痉挛可能,可使用开塞露通便,腹痛一般可在排便排气后缓解。

当然,引起小儿腹痛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还有急性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腹内疝、粘连性肠梗阻等。总而言之,孩子腹痛,找准病因是关键,家长多了解一些科普知识,能够更好地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TNCNI4K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研究发现:16+8”饮食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2024-03-2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间歇性禁食一度备受推崇,但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仅在8小时内完成全天的进食不仅不会延年益寿,还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8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那些自称在8小时内完成进餐的成年人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是将进食分散在1216小时的人的两倍左右,且寿命并没有更长。该研究开始时,对大约2万名平均年龄为49岁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他们被追踪的时间长达17年,其间有840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研究发现,与不禁食的人相比,选择每天8小时之外禁食的人的肌肉质量较低。吃得太少或禁食时间太长,会导致增肌或维持肌肉含量变得更加困难,而肌肉含量的减少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据报道,专家认为该项研究表明限时饮食在短期内也许有助于人们控制体重,但长期来看,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在饮食上采取更加谨慎、个性化的方法。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38wdDS3wq

 

 

返回目录>>

 

 

北京市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2024-03-21    北京青年报

 

  昨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2024年老龄健康工作会,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老龄健康工作,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市571家养老机构均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一对一”对接机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今年,本市老龄健康工作将以完善“老老人”健康服务为重点,继续推动安宁疗护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转型建设。

  据了解,北京市老龄健康工作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为根本遵循,持续夯实老年健康服务支撑体系和深化医养结合工作服务。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从2018年的22家,增加到2023年年底的595家,创建比例达到98.7%,老年医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85%。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经过三年努力,达标率超过96%

  老年健康服务也在持续增容增量,聚焦失能预防,开展老年人失能健康管理项目,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聚焦失智预防,开展脑健康体检项目,累计筛查92.2万人次;聚焦口腔健康,开展老年人“口福”项目,累计为6万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免费口腔健康检查;聚焦心理健康,在70个社区(村)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

  老年健康设施更加完善方面,从2022年起,连续3年将老年护理中心和安宁疗护中心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目前,已完成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21家,新增床位500张,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12家,新增床位600张。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有近百家医疗机构注册了临终关怀科(安宁疗护科),开放安宁疗护床位达到1100余张。

  医养结合服务方面,截至目前,已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养老机构举办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4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571家养老机构均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一对一”对接机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本市的老龄健康工作将以完善“老老人”健康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继续推动安宁疗护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转型建设。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推动居家老年人上门医疗卫生服务和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组织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等活动。开展社区老年健康大讲堂不少于50场,加强老年健康知识教育和相关政策宣传。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和“口福”试点项目,扩大老年人心理关爱试点范围。

  老年医学服务能力建设将继续加强,到今年年底,各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80%。做实老年人国家基本公卫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规范化管理率不低于6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率不低于85%

此外,本市今年将继续加强医养结合机构能力建设,巩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养老机构“握手”机制,提供健康指导、健康巡诊等服务。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和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工作。加强居家医养结合能力建设和医养结合队伍建设。组织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训不少于500名医养结合机构从业人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316.html

 

 

返回目录>>

 

让虚假医药信息打的监管“擦边球”落空

2024-03-21    北京青年报

 

生吃寄生虫减肥,医美直播带货“三无”产品……朋友圈里夸张的医药“新闻”,是否真假难辨?一些自媒体上似是而非的美容养生“知识”,背后又有多少算盘打得噼里啪啦?虚假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信息,让人有时上当却无处说理。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央网信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针对突出问题,要形成监管合力,维护人民健康权益。(320日《经济参考报》)

健康主播打着“医学科普”旗号,大肆宣传产品功效;养生博主探访养生机构,名为探店,实为招揽生意;主播声称“卖的不是药”,却宣扬“此物有药效”;坦承自己不是医生,却有医生模样的人在一旁称量包装,暗示“背后有医生团队”;医美网红分享个人经验,却频繁发送产品链接、提及某项服务……网上虚假医药信息数量多、花样百出,很多人受其影响,从而把非药品当药品来使用,把假医生当真医生来信任。

在内容和形式上擅长打“擦边球”,是虚假医药信息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内容分明是在打软广告,却可以辩称是在拍摄日常场景、记录生活经历,镜头下频繁出现的产品、话语里常被提及的机构,则被当作不经意间透露的生活细节。广告生活化、场景化、故事化,监管的线条就变得模糊不清;执法成本大、假信息消失快、马甲更换频繁,通过虚假医药信息敛财就容易变成一门“好生意”。

除了善于伪装,虚假医药信息还瞅准了监管灰色地带。倘若卫健部门认为只有监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则认为医药的专业性极强而难以监管,在部门之间就容易出现“两不管”现象。倘若行政部门完成行政监督与处罚职责就了事,没有将信息留存或移交,将来司法调查或许就得从头再来。各家自扫门前雪,中间就容易出现“留白”。

因此,要想让虚假医药信息的“擦边球”落空,首先需要划清界限、消除模糊空间,只有重新清晰界定什么产品是医药,哪些行为属于医药广告管理范畴,对线上虚假医药信息才能明察秋毫。只有跨部门执法“打好配合”、行政与司法做好衔接,尤其在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方面强化合作,方能消除监管真空地带,让虚假医药信息的“球”不管落到哪里,都能够得到精准“判罚”。

医药涉假对生命与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医药信息这个源头涉假,整个链条就会从头假到尾,其危害就会更大;线下虚假医药信息的杀伤力本就很强,虚假医药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将再次显著放大杀伤力。受这些因素影响,线上虚假医药信息理应成为治理的重点,且只有明确规则、联动执法、持续加大整治合力,才能让线上虚假医药信息无一例外地被清晰看见、被严厉惩处、被强力震慑而不敢造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311.html

 

 

返回目录>>

 

世界睡眠日:健康从睡个好觉开始

2024-03-21    光明日报

 

   3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主题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在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日前举办的2024世界睡眠日科普讲座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启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等多位专家重申,睡眠是生命最基本的构成,睡眠也是健康的基础,享有健康的前提必须享有好的睡眠。

  睡眠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清醒时相比,睡眠期间大多数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例如心率、动脉血压、体温、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等。

   “睡眠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睡眠能让大脑得到恢复,把大脑一天产生的垃圾‘清零’。”陆林指出,睡觉以后脑子变得清醒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力,还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陆林谈及自身的经历,遇有感冒发烧,他都是凭借良好睡眠和丰富饮食得到了快速康复,可见睡眠非常重要。

   陆林的团队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孕妇的睡眠质量直接关乎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睡不好,出现早产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从医学上来说,睡眠问题涉及各个科室”,睡眠问题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风险,而睡眠障碍还会增加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风险。陆林建议,每位医生都要了解睡眠健康的知识。

   那么,优质睡眠是什么样的?“睡眠是个体差异非常大的主观体验,对睡眠的标准并没有一个完全定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郭兮恒介绍,如果个人感觉睡得好,次日精神状态充沛,这就是比较好的睡眠。从医学角度来说有几项具体指标,例如应在晚上10~11点入睡;成年人的睡眠时长一般需要七八个小时;睡醒后反应敏捷、心情愉快。

  “少睡眠多刷题”是本末倒置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而言,睡眠的时间则需要更长。“健康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促进孩子的体格生长,还有助于脑发育、语言、认知及社会情绪发展。”陆林强调。

   一项对171823~4岁学龄前儿童从初入园始开展的3年追踪研究显示,这一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如得到缓解,可能会有利于其情绪行为问题的改善。在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江帆教授、王广海研究员团队还发现,持续存在的睡眠问题或者新发的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儿科门诊中,睡眠问题是常见的就诊原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志飞表示,如果青少年睡眠不足,儿科医生会更关心孩子的神经认知发育问题,比如说记忆力、注意力、情绪、执行功能等问题。

   “很多老师、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学习到深夜,一早6点多就赶着去学校早自习。少数孩子韧性比较强可以扛下来,但扛不下来的孩子会失眠、焦虑,导致身心俱疲。”陆林指出,“希望孩子少睡眠多刷题考出好成绩,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健康在先,后是学习。”小学生、初中生至少要睡够9个小时,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

  睡眠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睡眠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人们在睡眠过程中如发生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可以检测到。“我们已认识和发现90多种睡眠疾病,通过治疗,病人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部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表示。

   通过持续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各地已经建立了2000~3000家睡眠医学中心。“我们的巡讲活动在当地培养了大批从事睡眠医学专业的医生,包括基层医院的医生。同时,建立了考核和评价标准,培养达到国家标准的睡眠监测技师,为公众提供精准的睡眠诊断。”叶京英介绍。

   如何才能睡个好觉?可以通过中度运动改善睡眠,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要好;睡前尽量放松,建立卧室、床和睡眠强有力的关系,不要上床看手机、打电话、看电视;避免过多地关注睡眠,如果实在无法入睡,可以用一些药物,但不建议长期服用安眠药。此外,晚餐最好在睡前两三个小时进行,七分饱足矣;白天有机会在阳光下面晒半小时,光照对夜间睡眠很有帮助;睡前可以阅读纸质书本,而不要摆弄电子产品。

   专家们纷纷表示,一辈子健康,需要靠我们自己去维护。人人从我做起,从良好的睡眠开始,我们的健康才有保障,这也是举办活动的意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85.html

 

 

返回目录>>

 

世界睡眠日:如何调整生物钟?专家支招

2024-03-21    人民网

 

321日是世界睡眠日。昼夜节律,可以被简单理解为生物钟。由于生活方式以及各方面的不规律,不少人受生物钟紊乱问题困扰,表现为睡眠障碍等症状。如何调整生物钟,拥有好睡眠?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侯天舒。

侯天舒介绍,目前医学上处理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其中,心理行为治疗是指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或改变一些睡眠习惯促进睡眠。它是目前医学上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

“首先要固定好新的作息时间,按照固定的睡觉、起床时间进行规律作息。”侯天舒提示,如果现在的作息时间与计划的时间差距较大,可以逐渐提前上床时间,循序渐进。一般来说,3个星期就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规律性生物钟。

侯天舒表示,良好的睡眠质量需要营养支持,在保证规律饮食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适量运动也可以增加睡眠动力,建议每天坚持运动,最好是有氧运动,如踢球、慢跑、游泳、爬山等。运动尽量在白天进行,睡前2小时内应避免运动。

“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对改善睡眠也很重要。”侯天舒提到,睡眠环境包括光线、温度、声音、卧具。睡前光线要暗,避免蓝光,睡前少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周围环境保持安静,卧室温度以20摄氏度到30摄氏度为宜。枕头、被子要舒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出现睡眠障碍,切忌擅自服用药物,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43.html

 

 

返回目录>>

 

 

世界睡眠日:警惕“打鼾” 别让睡不好觉影响健康

2024-03-21    人民网

 

3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睡眠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韩继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示,打鼾不仅不等于睡得香,还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可导致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甚至诱发猝死。

韩继波介绍,打鼾是人在睡眠时由于上气道松弛、塌陷、舌根后坠,导致上气道狭窄,呼吸时气流通过狭窄的咽部发出的一种声音,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上呼吸道被完全阻塞,造成呼吸间歇暂停,医学上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鼾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睡眠时呼吸反复停顿为特征,会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能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糖尿病等疾病,尤其在后半夜猝死风险较高。”韩继波说,如果晚上表现出睡眠质量差、反复憋醒、多动不安、夜尿增多等;白天出现精神不振、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应高度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监测,尽快明确诊断。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呢?韩继波表示,肥胖、鼻中隔偏曲、有鼻息肉、扁桃体肥大、软腭及舌根后坠等人群极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韩继波建议,打鼾的肥胖人群应积极减重、戒烟、戒酒,在睡觉时尽量保持侧卧位;因感冒或其他疾病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及时使用鼻黏膜喷剂,以保持鼻腔的通畅。同时,对于鼾症患者还可通过呼吸机持续正压通气、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44.html

 

 

返回目录>>

 

 

睡梦中大脑如何清理垃圾

2024-03-21    科技日报

 

当你甜蜜入梦时,大脑并没有闲着,正在进行一些重要的后勤维护工作,比如加强认知、巩固记忆等。一项近期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就发现了睡眠中大脑进行垃圾清除的重要机制。

大脑在白天消耗能量和吸收营养物质时会产生大量垃圾,但此前人们并不清楚大脑具体如何清除这些垃圾。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发现,它们脑部的神经元发挥着“清洁泵”作用,会协同放出电信号,生成有规律的脑电波,进而对整个大脑进行冲刷清洗,清除垃圾。

研究发现,小鼠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如果“关停”,会阻止该区域脑脊液的流动,这表明神经元产生脑电波是大脑清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神经元“清洁泵”在为脑脊液流动和清除大脑中的垃圾碎片提供动力。脑电波越高,振幅越大,促使液体流动的能力就越强,类似人们洗碗时的强力冲洗。

研究者认为,掌握这种“清洁机制”有望帮助人们更高效睡眠,即使少睡也能保持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25.html

 

 

返回目录>>

 

 

CRISPR能消除培养细胞中艾滋病病毒

2024-03-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0日电 (记者刘霞)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证明,利用最新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能消除实验室中受感染细胞内所有艾滋病病毒(HIV)的痕迹,为治愈艾滋病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论文将提交于427日至30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大会。

治疗HIV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病毒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内,这使其极难消除。CRISPR-Cas基因编辑工具为靶向HIVDNA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研究人员表示,HIV可感染体内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强大而安全的CRISPR-Cas组合方案,可在不同细胞环境灭活不同HIV毒株,有望提供一种能有效对付多种HIV变体的广谱疗法。

团队使用CRISPR-Cas和两种gRNA,来对付“保守”的HIV序列。这意味着他们旨在攻击在所有已知HIV毒株基因组内保持不变的部分,并治愈了HIV感染的T细胞。他们进一步评估了来自不同细菌的各种CRISPR-Cas系统,以确定其治疗感染HIVCD4 T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SaCas9系统表现出优异的抗病毒性能,能用单一gRNA完全灭活HIV,并用两种gRNA切除病毒DNA

研究团队强调,最新研究只是概念验证,不会立刻用于治愈HIV。他们计划进一步优化靶向大多数HIV宿主细胞的递送途径,并将结合CRISPR疗法和受体靶向试剂,开展临床前试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18.html

 

 

返回目录>>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设计全新抗体

2024-03-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0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9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首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帮助他们制造全新抗体。研究团队表示,AI设计抗体或能更好靶向一些很难被攻击的药物标靶,但这些抗体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研究团队使用了他们去年发布的AI工具RFdiffusion。该工具使研究人员能设计出可与另一种挑选出来的蛋白质紧密结合的迷你蛋白质。这些定制蛋白质与抗体没有相似之处。抗体通过软环识别目标,而软环很难用AI建模。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利用在数千个实验中确定的附着在标靶的抗体结构,以及其他抗体样相互作用的真实数据,训练RFdiffusion神经网络,并对其进行了微调。

用这种方法,他们设计出了数千种抗体。它们能识别几种细菌和病毒蛋白质(包括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用来入侵细胞的蛋白质),以及一个癌症药物标靶的特定区域。

研究人员也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抗体,并测试了其能否与正确的标靶结合。结果显示,每100AI设计的抗体,就有一种如预期那样起作用,但这一成功率低于使用AI设计的其他类型蛋白质。他们还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确定了其中一种流感抗体结构,发现它识别出了目标蛋白质的预期部分。

研究团队希望RFdiffusion能帮助寻找已被证明具有挑战性的药物靶点,如控制细胞对外部化学物质反应的膜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但团队表示,从RFdiffusion设计抗体到实际应用还要经历很长时间。一方面,起作用抗体与靶点结合力并不是特别强。另一方面,还需要将治疗抗体的序列修饰为与人类天然抗体类似的序列,以免引发免疫反应。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15.html

 

 

返回目录>>

 

肺癌蛋白质致命弱点发现

2024-03-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0日电 (记者张佳欣)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达到8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NSCLC最常见的驱动突变基因。现在,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首次证明,EGFR的一个关键界面可能会成为更有效的治疗靶点。相关论文1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EGFR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在某些癌症中,基因突变EGFR刺激正常细胞无休止生长,导致肿瘤。多种癌症治疗方法可以阻止和抑制突变EGFR,但EGFR仍可能发生二次突变且产生耐药性,这阻碍了研究人员开发靶向疗法的努力。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获得了一种已知与肺癌有关的耐药EGFR突变的超分辨率图像。其利用荧光分子光漂白定位成像(FLIMP)技术实现。FLIMP首次以小至2纳米的精度显示了耐药EGFR突变中的分子如何相互作用。

  瑞士日内瓦大学团队使用计算机模拟,与FLIMP分析相结合,提供了突变EGFR复合体的原子细节。由此,研究小组能够比较突变EGFR和健康EGFR的结构细节,以确定对肿瘤生长至关重要的耐药突变中相互作用的分子之间的界面。

  研究小组在培养肺细胞和小鼠体内引入了耐药EGFR的额外突变,从而干扰了新发现的界面。额外的EGFR突变被证明可以阻止癌症生长,小鼠没有形成肿瘤,表明这种EGFR突变促进癌症形成的能力依赖于这些界面。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界面可以作为新癌症疗法的潜在靶点,以克服EGFR突变获得的耐药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13.html

 

 

返回目录>>

 

专家:警惕常见睡眠认知误区

2024-03-21    科技日报

 

3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6.75小时,平均在零点后入睡,夜间睡眠时长普遍偏短。你是否有睡眠困扰?关于睡眠有哪些常见认知误区?如何获得高质量睡眠?科技日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了解睡眠知识,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时长多少合适?汕头大学医学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韵说:“不同年龄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长不同,中年人一般是78小时,现实中有很多人因达不到这个指标而焦虑。”

失眠时长因人而异。“实际上,78小时只是平均水平。大家的睡眠有长有短,比如携带短睡基因的人,每天只睡56小时并不影响精神状态;而携带长睡基因的人,则可能要睡10个小时左右。”李韵说,研究显示,携带短睡基因和长睡基因的人,只要睡眠质量高,其睡眠时长不会对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李韵介绍,规律睡眠非常重要,不规律的睡眠会打乱生物钟。“规律睡眠不是说每天必须在某个时间点睡觉起床,而是睡觉和起床的时间点要相对固定,前后可以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波动。比如,第一天11点睡,第二天在10点半或11点半睡也可以。”

现实中,很多失眠人士选择早早爬上床等待困意。“睡不着也坚持躺在床上,没睡好就赖床不起,这两种做法都会损害睡眠。”李韵说,“睡不着就起来,等到困了再睡。这样能帮助大脑跟环境建立条件反射——卧室和床是睡觉的,从而促进睡眠。”

适当午睡对身体有益,但很多人不知道午睡时间过长会损害睡眠。广州医科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每晚充足睡眠的人群来说,每天不超过1小时的午休有助心脏健康,但午睡超过1小时可能导致死亡风险提高30%。“午睡时间太长会导致下午精神不振,还会‘透支’晚间睡眠。”李韵说,“午睡半个小时左右最佳,闭目养神半个小时也可以。”

深度睡眠被称作“黄金睡眠”,能有效缓解疲劳,那深度睡眠少就意味着睡眠质量不高吗?“有些人监测自己的深度睡眠是2个小时,就很担忧。其实没必要,因为深度睡眠本来就只占睡眠时间的20%25%。要尽可能全面了解睡眠知识,避免因一知半解而产生焦虑。”李韵说。

适当运动有助于睡眠,但要把握好运动时间。“睡觉前3小时内要避免剧烈运动,比如心率超过120次的运动。剧烈运动会引起大脑兴奋,影响入睡。”李韵说,傍晚运动有利于促进夜间睡眠。

睡前要忌口,可做放松训练

喝酒能催眠吗?“酒精对入睡或许有帮助,但随着酒精在体内代谢分解,它会损害后半夜睡眠质量。”李韵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认为,睡前少量饮酒会引起中枢神经兴奋,不利于睡眠。大量饮酒虽有短时催眠效果,但在34小时后睡意便会消失,还会引发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反而容易惊醒,甚至失眠。

喝牛奶有助睡眠吗?牛奶中含有色氨酸,可以帮助人体合成褪黑素和血清素。但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其实很少。“而且,睡前2小时内喝太多流质食物会导致夜尿多。”李韵补充道。

咖啡、茶、奶茶、果茶以及运动型饮料都含有咖啡因,会让大脑兴奋。李韵告诉记者:“人体代谢咖啡因一般需要6个小时,所以睡前6小时内尽量别喝含咖啡因的饮品。”

“睡前玩手机不仅会压缩睡眠时间,屏幕蓝光还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下降,影响睡眠质量。”李韵建议,睡前半小时做些放松训练,比如听白噪音或轻音乐,泡脚或香薰。同时,应营造适宜温度(21℃—24℃)、适宜湿度以及相对安静和昏暗的睡眠环境。

截至目前,已知的睡眠疾病有100多种。“治疗睡眠疾病的科室主要是精神科、呼吸科、神经科、耳鼻喉科等。”李韵说,严重睡眠障碍者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个体化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1/c14739-40200208.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阿胶当归胶囊和芪参补气胶囊转换为非处方药

2024-03-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0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近日发布公告,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核,阿胶当归胶囊和芪参补气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公告称,请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于20241213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项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

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说明书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自补充申请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0/c14739-40199613.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